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逆流伐清 > 第二百零六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

第二百零六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清军的将领中,施琅无疑是最熟习海战的。同时,他对自己海上指挥作战的能力也深具信心。而早在增援漳州的决策前,清军是准备让施琅率部出征的,但施琅不合时宜地委婉提出的一个要求,却使清廷加深了对他的猜疑,使他再无机会征战海上。

以一个总兵的身份要求专征权,恐怕也只有施琅才做得出来。当然,施琅要求专征权,除其好胜之性格使然,希望能独拥大权外,更重要是从此次战役的全局考虑,并吸取了上次攻打金厦惨败的教训。

达素率清军大举攻厦,却几乎全军覆没,不习海战、不谙风汛潮汐,特别是指挥权落在不具备海战能力和经验的将领手中,是其遭受惨败的主要原因。再纵观此次增援行动的将领,耿精忠、李率泰、马得功等人虽与郑军征战多年,但都不具备指挥海上作战的能力,黄梧虽习海战,却能力不足,且被困于漳州。

但这些人的权位都重于施琅,施琅没有专征权,一旦生意见分歧,在瞬息万变的作战过程中,后果难测。施琅不希望再尝败绩,遂提出仅希望让靖南王耿精忠、总督李率泰、提督马得功等与他一同谋划进增援漳州之事宜,而不要求他们财政管理,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愿独自担当此次行动的的责任,隐含获得专征权的意思。

施琅为了获得支持,还拜见了清廷派至福建的兵部侍郎党务礼。详细介绍了行动方略,又重申了想独自指挥增援漳州行动的请求。可惜的是。施琅两名部将的反叛,以及之后散播的风言风语使党务礼十分谨慎,而施琅原本就言语木讷,且又说一口难懂的闽南话,更让朝中权贵党务礼所不喜。

最终,施琅不仅没能达成目的,反倒是被排除在了行动之外,但他辛苦训练的水师却被抽调一空。随后。清廷加紧实施“分拨海上投诚官兵移驻外省,分散其力量,以消除隐患”的政策,施琅荣幸地成为其中一员,被调往河南邓州驻防。

对于要以少数民族统治主体民族的满人来说,对汉人的心理情结是难以消除的。既要使用,可鄙视、猜疑、防范却是司空见惯。特别是在他们所不熟习的领域,更是害怕汉官汉将一家独大。

施琅无用武之地,提督马得功的水平又实在有限,清军空自拼凑出一支兵力、船只还算上规模的增援部队,却终于是重蹈覆辙,在海战中惨败并丧失了最后的水师资本。

海路援军已绝。郑军大将刘国轩、冯锡范又与明军6战队联手,分别击败了耿藩的6路援军王进和刘炎两部,漳州遂成孤城,明郑联军便可以放心攻打。而漳州清军得到援军无望的消息后,军心、士气为之大丧。内部也混乱起来。

防守漳州的清海澄公黄梧徬徨无计,染病卧床。其子黄芳度见明郑联军势力正炽。有心投降,却又心忧其父黄梧与郑氏结怨甚深,内心始终不安,遂密遣人与明军联系。在得到明确承诺后,黄芳度软禁其父,并与手下突然难,杀南洋总兵许龙、耿藩部将刘豹,献城降于明军。

在东征之战中,清军战意不坚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的沿海迁界,以及清廷将投诚官兵及其眷属一律强制送往外省垦荒屯田,无疑是很重要的。短视而自大的清政府出于对汉人的防范,大海的恐惧,采取的这些愚蠢政策使已降者离心,未降者寒心。对于多为沿海人士、留恋故土的广大投降官兵来说,明郑联军气势汹汹,岂不正是他们得以逃脱苦海的机会?

不只是低层官兵对清廷的政策深恶痛绝,连一些高级将领对此也极为不满。比如悍然举旗造反的碣石苏利,施琅所部提标游击钟瑞、中军守备陈升,还有很多降清的郑军旧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