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当时只用了这种文件袋,没用上火漆,要不然,就算掉出来了,自己也不会看。
把里面的几张纸抽出来,对那段日子的记忆也越来越清晰。【关于社交软件的构想】。
吴在荣眉毛一挑,这个标题,好宽泛啊。宽泛的标题,不一定代表坏的策划,但一定很粗糙。可以看出当年自己没有怎么下功夫去完善它。
不过,有点意思。吴在荣心中一动。社交,的确是这几年最热的互联网概念,而且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
如果当时有条件,说不定自己也能成为扎克伯格呢,吴在荣自嘲的笑笑。当然不可能,先不说自己有没有那么天才,韩国和美国的创业环境就不相同。
反正自己又没事,就当小说看了呗。
大纲写的还行,吴在荣点了点头,虽然有点理想主义,但主打的理念,如何进行宣传,每个阶段的发展展望,都写得挺详细的,不是空洞的喊口号。不过,细节就不行了,很多地方,都让人非常想笑。
想要拥有这个功能,却不舍得舍弃那一个能力。明明追求实用,却偏偏要增加很多偏离主打,华而不实的东西。思想比较混乱,没有一个中心线啊。快速的翻着策划书,对这个当时野心满满的策划,吴在荣也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应该这样做,吴在荣画了一颗树,假如及时分享和促进交流的理念是根,那么表现形式也就是程序就是枝干,至于要开出什么样的果实。怎么能这么草率的下决定,市场调查是必须的。
这个功能可以保留,这个功能有些重复,这个功能需要加强,这个方面要删去,因为他和推特的理念冲突了。虽然粗糙,但吴在荣分明感觉到了这份策划里的诚意。本来只是打算读一读的,也被感染的思考了起来。
那到底要怎么整合到一起才好,吴在荣轻轻地用笔点着桌面。
八点,十一点,一点半,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的过去,到了凌晨。
有了,吴在荣终于抓到了那么一丝灵感,准备下笔,去只能苦笑。看着被自己画的不成样子的原稿,摇摇头,拿出了另一张纸,快速的把脑海里构思的东西写了出来。
————————————————————————————————————
嗯,很粗糙,吴在荣摸了摸下巴,比之前的那一份更加的粗糙。除了一份大纲,刚刚写的策划里几乎没有具体的措施,但他很满意。
没有经过调查,写到这里就可以,多写无益。甚至在市场调查之后,吴在荣甚至要把这些推翻重写,但主体的思路,他已经牢牢的抓住了。
让自己算算,从现在到十月,因为八月开始的日程的确不多,同样可以视为空闲期,有一百来几天的时间。作为这个项目的启动时间,吴在荣握了握拳头,足够了。
PS(算是一个伏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