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我是蒋干 >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错误举要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错误举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3、“山东”。

第12回写曹cao打败吕布,夺得兖州,本回倒数第2段及第13回第6段分别写道:“山东一境,尽被曹cao所得”,“却说曹cao平了山东”。作者显然将兖州等同于后来的山东省,当时的兖州辖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北部,州治在今山东鄄城。山东省的东北部当时设青州,且不是吕布的地盘。故而此两处的“山东”当改为“兖州”。还应指出的是山东最早并非行政区域的名称,而是地域名称。秦汉三国时期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通常是指崤山以东的黄河流域。chun秋时的晋国、建都于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的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与始设于元代的山东省的地域范围相去甚远。

五、滥用后世地名

写历史小说当用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地名,而作者却采用了大量的三国以后才出现的地名,这正如写元朝时的作品,管“大都”叫“beijing”一样叫人笑话,例如:

1、“东川”、“西川”及简称“川”或称“两川”

在书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如第59、66、67回等等。书中以四川为西川,以汉中为东川。而当时管辖今川、滇、黔、渝三省市大部及甘、陕、鄂三省各一部的是益州刺史部。“东川”、“西川”是唐肃宗时设东川、西川节度使于后才出现的地名。北宋初年,将东川路并入西川路,又另置峡西路;后又合西川路、峡西路为川峡路。至宋真宗时,又将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元代设四川行省后,“川”才成为四川省的简称。此前,多以“蜀”作为今四川省中东部地区、chongqing市及西南地区大部的简称。

还应注意的是这个治于成都益州刺史部的辖区内还设有一个益州郡,在今云南境内。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平定了益州郡雍叛乱,将益州郡改为建宁郡。故第87回写诸葛亮平定了益州郡雍叛乱事。第二段“建兴三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建宁太守雍闿,乃汉朝什方侯雍齿之后,今结连孟获造反。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太守高定,二人献了城。止有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其中“益州”、“建宁”都应该改为“益州郡”。

2、“彝陵”

这个地名出现的次数也非常的多,如第49、50、51、82回等等。“彝陵”本作“夷陵”,战国末,秦将白起拔郢,烧夷陵,即有此名。西汉置夷陵县,此后直至清初的一千八百余年间,除三国东吴统治时期有五十八年改称西陵外,“夷陵”之名一直未变。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州为彝陵州,因古代汉族中原王朝常以“夷”蔑称少数民族,满清入主中原后忌讳“夷”字,故作此更名。我们现在印行的《三国演义》是以清康熙年间著名文学评论家毛宗岗的评刻本为底本,其中的“夷陵”当然都被改作“彝陵”。因此,我建议现在应将书中的“彝陵”全部还原为“夷陵”。

3、“许都”、“许昌”

这两个地名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作者也知道“许都”、“许昌”实际上是指同一座城市,即今河南许昌市,但在书中一会儿是“许都”,一会儿是“许昌”,这都不正确。历史上并无“许都”这个地名,许昌在公元221年以前叫许县。曹cao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迁都于许县。公元221年即曹丕篡汉后的第二年,取“魏基昌于许”之义,才将许县改为许昌县,故而书中第80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及以前各回中“许都”,“许昌”均应改为“许县”。

4、“南徐”

书中第53、54、55回均提到“南徐”,南徐即今江苏镇江,也就是作者在53回倒数第2段中所说的“南徐润州”,当时称“京”,孙权曾以此为首府,这个“京”为地名专名,而不是首都的通称,按后世习惯用双名的惯例可称为“京邑”。孙权迁治建业城后京改称京口,东晋初失淮北地,置徐州于此,后收复淮北,又以彭城为北徐州。南朝时改徐州为南徐州,改北徐州为徐州,始有“南徐”之名。

&nb郡辖之。

六、行政区划等级概念错误,例如:

1、“次ri,人报九郡四十二州官员俱已到齐。”

“孔明变se曰:‘汝主……占据六郡八十一州。”

东汉的行政区划实行州一郡(王国)一县(侯国)三级制,作者却在书中以郡领州,大错特错。

2、“沛国谯郡”,应为沛国谯县,沛国为王国,相当于郡,谯为其辖县,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为曹cao、华佗的故乡。

3、“青州太守”、“外郡刺史”、“徐州太守”,州的长官称为刺史或者牧,尊称使君;郡的长官称为太守,尊称府君。因此第11回中称徐州牧陶谦一会儿为“陶使君”,一会儿又是“陶府君”是不正确的。

七、两地点间的距离严重失实,例如:

1、“小沛离徐州只有四五十里,上马便到。”

小沛即今江苏沛县,徐州当时治于下邳,由小沛到徐州不是四五十里而是二百四五十里,自然不能上马便到。

2、“却说先主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十余里,连结四十余寨。”。

“却说先主自猇亭布列军马,直至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市巫山县,该地正当川口,而猇亭则在彝陵东南方约20公里处,因此上面二处所述的距离应相差不大,怎么会是一个七十余里,一个七百余里,实际上沿长江从chongqing市巫山县到宜昌市亭区的距离为200公里。

虽然说是瑕不掩瑜,但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出现这么多的地理知识错误,的确是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诚然,我们无需用历史学专著的标准要求历史小说,但正如历史小说所反映的主要人物和基本事件必须符合历史事实一样,保证它所传达的地理信息的基本准确也绝对算不上什么苛求,而是进行历史小说创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要求。

并且《三国演义》中所犯的地理知识及其它文化、风俗、典章制度方面的错误,都并不是出于组织情节、塑造人物的需要,而是作者的知识局限、错误,或者是传抄、刻印中的错误。所以这种错误应该得到订正,对这种的错误订正,也不会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产生什么影响。从《三国演义》所承载的文化、社会意义与功能的高度来看,这种订正是完全必要的,否则将会弄得谬种流传,混淆视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