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食王传 > 第四五五章 半年(上)

第四五五章 半年(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就比如说武元庆如此做·明面上是无懈可击,但真要追究起来,他也要落个处分,可也要想想,李大胆是什么人?那是建安侯的心腹之人,而且也是寻得辣椒的首功之人,其名就连皇帝都听过,而且赞扬过一句:不愧是姓李的·有种!

有皇帝的这一句话垫了底,谁敢乱嚼舌头?谁敢肯定李掌柜的往南走是不是还是要去寻新奇之物呢?若是真个寻到了,那就是大唐之福,所以,建南军用了这个变通的法子护得李大胆的安全,朝廷听了顶多就会训斥一两句·一个处罚也不会落下,怎么说呢,就是板子高高扬起,然后轻轻落下,不痛不痒的。但要是换了别人,不是李大胆或者说不是王况的人的话,恐怕后果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建南的消息也就只局限于此,再没什么其他的新消息,李大胆的南行·并没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当然了,没多少人关注不等于没人关注,至少李世民是听说了,听了后也是眼睛一亮·就不许宫里的人再议论一句。而相对来说,发现大金矿的消息却是轰动一时,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两座大金矿,这是多大的财富啊?于是就有那些大胆的又在家没什么营生的民众坐不住了,都想往建南和伏罗唐林及建东迁,希望自己也能碰到好运气,从此一夜暴富。

财富的诱"惑力是惊人的,整个下半年,大陆就有许多的家庭全家迁移,更多的是那些在本地混不下去的穷困人家,全家迁移做不到,就由家中的一两个有把子力气,人又机灵的先去打先锋,如果真的在那新开发的地方混得会比家里好,再来接全家过去不迟。

得亏建州水军早有防备,往来于建东的楼船每半月一个对开,登船的人数都是限定了的,因此才没一时间大量的人外流,不然的话,以建东和建西那刚开发的地方,如何可以短时间内养活这么多人口?粮食都是个大问题。

当然相比之下,建州的农户是无动于衷,他们会去建南做生意,会去建东做生意,但就是不会举家迁移出去,建州多好啊,小东家有什么好东西,往往都是建州人先受益,所以,建州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轻易放弃在建州的机会的,别人想定居建州都想破头了呢,自家难道还犯了傻的往外跑?

建州以前是不大接受外人户,后来王况的到来,才改为欢迎外来户,但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经济日趋发达起来,人口如今已经超过了四十万,成为除了京畿及几个上朝古都之外的人口第一大州,所以就开始有意识的挑选落户人口,已经不是谁来都要了。

相对于建南的轰轰烈烈,林明的伏罗唐林两州并不怎么吸引朝中大佬及那些豪门大阀的注意,林明还是秉承了他的一惯做法,采用稳扎稳打的策略,创新上他是没有,但依着建安成功的商业经验,又有自己的林家和富来客栈及慎家的大力支持,想要把伏罗唐林州的经济搞起来并不是很难,也正是因为他的稳重,所以王况才会想着在伏罗唐林州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的收效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的,比如说卡法,从种下去到有收成,就得三年,香蕉好一些,当年种当年有收获,可只靠慎家一家的种,推广速度快不起来,而且也没有其他的办法让推广速度快起来,只能靠引导,这样的话,林明的性格就是最适合的了。

慎家人已经在伏罗和唐林两州买下了大片的田地,这两州和中原不同,地都是属当地部族的,在这两州的中原人并没有永业田之说,而且这两州的中原人,不管是汉人也好,胡人也罢,从事的基本都是商业贸易,很少有人会离家背井的跑这么远来租种田地的,要种地,在自己家里就有永业田,除了税外,不用再担负地租,谁会犯傻?是以,这两州种田的,都是本地土著。

慎家在伏罗和唐林要从事的不光是香蕉和卡法的种植,他们还承担了一项使命,就是要试验出两季的水稻种植。

双季,在建安也不是不能做到,但那是要牺牲了稻谷的品质来完成的·而且头一季的秧苗还要在暖棚里培育出来,初春的建安,并不适合播种,只能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后世有塑料薄膜可用,但现在呢,只有璃棚,这样的成本谁能承受得了?短生长周期的稻谷品质低就没人吃·没人吃就只能是贱价出售,而璃棚所增加的成本就不是翻倍这么简单的,起码要翻上好几倍十几倍上去,如此一来,就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没人吃的稻谷,王况当然不会去推广。…。

而伏罗唐林州,属于热带气候·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以建安的水稻生长周期来算,三月初播种,八月底收成,成长期差不多是五个多月不到六个月左右的样子,正好一年十二个月·可以种两茬而不用牺牲了水稻的生长周期,从而使得水稻的品质下降。这也就使得一年两季成了可能。

但是现在的伏罗唐林土著,并不种双季,原因很简单,地力不够。种一季还可以维持,想种两季,不用几年,整块地的地力就要被抽干了。而慎家,有当初王况推广·后来他们自己又加以改进的增加地力的办法·一个是稻杆斩碎了和在地里去沤,一个是去山上寻那些腐烂了的枯枝烂叶进去沤,还有一个就是人畜的粪便在收割后也和进去沤。不光是这些,以前的耕种法里·当秧苗插了下去之后,就不再适合大量施肥了,只能是施少量的肥,不然的话,水稻有可能被肥力烧烂了根,可慎家有王况传授的沼气池法子,那沼气池里的水如涓涓细流混到田间灌溉的水里去,等于就是微量的肥料一天二十四个时辰不间断的供应着,所以,地力不是问题。

同样的,王况推广的水车,改进了的根据是牛还是马或者是人而使用的不同的犁及打谷机和风机,都是收割时候能节省时间的大利害器,从而使得收割时间大大的节约了下来,同样也可以不用缩短水稻的生长周期,要知道,当水稻越是接近成熟,每早收一天,那产量和品质就会下降更多,打个比方,比如说,假设水稻的完全成熟需要一百五十天,那么你到一百四十九天收割和正好满一百五十天收割,产量至少要相差半成,口感也会相差许多,这就是农作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伏罗唐林州的粮食产量一直没法跟上中原地区,主要就是因为在这里耕田的没有中原人,就没有人将新耕种法传过来的缘故,而官府,差不多就是个摆设,这两州真正的话语权还是在当地部族的族老手中,所以,想要推广是难上加难。至于说那些来行商的,他们才不关心你产多少粮食呢,我中原的粮食如今都吃不完了,你这里产出多少关我鸟事?

所以,这两州的土地,因为产出少,地卖的是非常的便宜,便宜到慎戥听说了后是激动得四处筹钱,想要一举的将这两个州大半的耕地都收了下来,后来还岑余子的劝阻下,说是他这么做,等到以后发展起来,那些部族看了眼红,又想收回田地,最后势必要引发冲突,当然朝廷是会帮着没错,可这么一来,就和当初小东家想要以繁荣来吸引人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同样的,慎家买了那么多的田地来,可人手呢?人手你够不够?人手不够,那田地最后还是荒废在那里,白白的浪费钱财,还不若将那些钱财投到其他地方去让钱生钱更好呢,所以慎家这才打消了开始时候的念头,只买了自己有能力耕种的田地及准备用来种卡法的山地。

孙铭前早就得了王况的交代,等到慎家将地买了下来后,就将昆仑奴培育出的卡法苗运过去,由慎家人种植,昆仑奴也一并的跟去,指导慎家人种植技术,不管花费多大的代价都要做到,所以,当得知慎家人买下了按昆仑奴所描述的符合条件的山地之后,就直接开始发运卡法苗,从建安出发,取道东治港口经海路运抵唐林港,东治港的建州水军一见是建安来的东西,是建安侯吩咐的,自然是不敢怠慢,一路小心呵护着,惟恐那卡法苗被风吹了一棵走,也幸好楼船的顶上已经开了苗圃,又有昆仑奴在一边指导着,因此,卡法苗运到唐林港的时候,竟然还存活了大半下来。…。

至于说东瀛,长孙煜不愧是长孙家有能力的,上任初始,就开始烧了三把大火,第一把大火就是把各个部族的倭人全打散了来定居,青壮年全部充军,至于田地,没有倭人的份,全分给了移居过来的中原人,至于说倭人的青壮被抽走后的生计问题,自有青壮的军晌供给,不用发愁,大唐这时候的军士军晌已经不是当初王况来时那可怜的一点点,基本上已经做到了两人参军,全家不饿的地步,如果再参加一些平叛啊,或者说修路挖渠等等劳务的话,还有额外的补偿。

第二把火,就是发动了跟他而来的长孙家子弟,按王况交代的地方去寻,虽然是没有寻到大量砂金,但也被寻到了不少的矿产及少量砂金,寻到金矿,只是个时间问题。当然,所有发现的矿产,第一时间全都上报了上去,现在的长孙煜,已经从王况这些年里的所作所为中理解到了一个定律,那就是如果你没私心,朝廷就对你放心。当然,这个没私心,那是明面上的没私心,顺带着为家族做点贡献,也是朝廷能接受的。

第三把火就烧得大了,长孙煜以要确保石见银矿到渤海的航道安全为由,在尉迟保玮的配合下,派兵在百济占了一个港口,驻扎了一艘小楼船并着五百兵士,说是一个港口,但又有军事重地的理由,将港口方圆五十里内,全划为了军事禁区,不许百济官府插手政务。为了这个,百济王不得不上书给李世民叫苦,结果被李世民一句大唐的安危系于此而打发掉了。

此时的百济还不如半个建州大,其国主也算是听话,因此得到朝廷的答复,也是是好打落牙齿和血吞了。

而建东的动静,算是闹得最大的了,大到了连安息王朝都知道了建东之事,派了使者前来打听情况。纟

由于本书网百度关键字排名不稳定,为方便下次阅读,请ctrl+d添加书签喔,谢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