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囊氏尚青此次到鄯州,不但是为了赤岭立碑事,而且,也是代表吐蕃进长安朝贡的!当前去接洽吐蕃使臣的鲜于仲通送来了这样的信息之后,杜士仪自然不无考量。
此前皇甫惟明出使吐蕃之后,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掏心窝地说出了实话——从前连年征战都是因为他年岁尚小,那些统兵大将为了功劳自作主张,其实自己作为赞普,早就有心和大唐修好——于是,回来之后的皇甫惟明带来了吐蕃赞普的亲笔信,一度战得如火如荼的大唐和吐蕃再次进入了逐渐修好的蜜月期,当今天子李隆基更慨然应许金城公主的上书,派出文武亲信,准备在赤岭立界碑。
然而,这种说辞糊弄不懂军略的寻常百姓,乃至于迂腐书生兴许还可以,杜士仪却压根不会相信,那位赞普一开始就打算和大唐友好相处。
为了争抢河西走廊,乃至于谋取对安西各镇的实际控制力,河陇连年大战,对于大唐来说,金帛是犹如流水一般花出去,而边境军民亦是疲惫非常;而对于吐蕃来说,精兵强将死的死,败的败,再扎实的家底也禁不住这么败,更何况,因为赞普尺带珠丹的多疑,竟然自毁长城杀了大将悉诺逻,这就使得吐蕃军心更加不稳了。在大唐明显声势更胜吐蕃的时刻,皇甫惟明出使吐蕃,不啻是给了尺带珠丹一个台阶下,大唐可以因此休战,而对方又何尝不是乐得趁此休养生息?
不过,杜士仪又不是战争狂,自己镇守鄯州期间,至少一年半载之内应该是不会有战事了,这哪里是坏事。
接下来这半个月,李佺和那囊氏尚青在赤岭界碑的事情上来回扯皮了一阵子后,最终把那一块界碑石就此立了起来。而杜士仪在到鄯州之前,就曾经作为中书舍人知制诰,应天子之命写了一篇赤岭界碑文,此次只要找人篆刻即可。当然,碑文上少不得歌颂大唐皇帝丰功伟业,吐蕃赞普睦邻友好,自是华彩美文。当鄯州本地找来的最好石匠日以继夜将碑刻好之后,李佺便预备陪着尚青动身前往长安。临行之际,老将军夤夜悄悄来到了他的书斋中。
“此行鄯州,虽是和大帅相处不过数月,可实在是多承照应。”
见李佺说得诚恳,杜士仪连忙笑道:“李将军言重了,我不意想突然镇守鄯州,不能给李将军帮忙,却还要你调拨人手供我差遣,应该说,是我多承李将军照应。至于此前郭英乂之事,李将军就不要放在心上了。此人慧黠,之前借着其兄战死的机会脱身,必定深恨你我,如今回到长安,未必就会安分守己。李将军既然要带着这一行吐蕃使臣回到长安,只要应对得体,前事应该不会有人重提,陛下也自有任用,到时候请务必留心此人。”
结了仇之后,千万别当仇人翻不了身,不加以重视,到最后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果,杜士仪对此深有体会。因此,哪怕郭英乂很可能在天子面前就已经落得个万劫不复的印象,他也不会掉以轻心。果然,李佺有些讶异地挑了挑眉道:“郭英乂?陛下不把他打发得远远的,那已经是他烧高香了,他还能如何?”
“须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人只要能够攀附对路子,未必就真的一无所为。”
杜士仪说得郑重,李佺想想谨慎一些也不是坏事,自己之前也就是一时疏忽,险些出了大乱子。于是,他重重点了点头,又应杜士仪之请带了家书给王容,又说了一会儿话便告辞离去了。尽管明日杜士仪少不得还要亲自送一程,可那会儿众目睽睽之下,也就别想说什么私密之语了。他前脚一走,屏风后头,赤毕便闪了出来,到杜士仪身侧便疑惑不解地问道:“郎主要给夫人送家书,缘何不遣自己人?”
“这次的信,是我让幼娘等暑热退去之后,带着广元和蕙娘到鄯州来,上头没什么别人看去有所干碍的话,让他带去是最相宜的。毕竟,和之前云州代州不同,鄯州地处河陇,统兵七万,本朝虽然没有镇守大将把妻儿留在京城的规矩,可至少我得光明正大一点。顺带,我当初答应岳父,还有老叔公的事也不能丢在一边。幼娘的两个侄儿,杜家几个后进,应该都会随着幼娘他们上鄯州来的。”
赤毕这才释然。可是,想想吐蕃恢复朝贡,至此河陇应该就有一阵子无战事了,骨子里就有好勇斗狠因子的他不禁有些遗憾:“只可惜如今边境无战事,战功也就谈不上了。鄯州军将各有私心,不好统制,否则战时若有违命,立斩不饶,却不像如今这样处处掣肘。”
“当初的云州是百废待兴的一张白纸,因此我可以随便泼墨挥毫;而代州多世家豪族分支,长年以来本地却少有名宦,因此我也可以从此入手,让人心归附。但是,鄯州和这两地都不同。对于鄯州军将来说,我是外人,所以,你看河西,萧相国回朝之后,带走的是裴宽,而留下接任河西节度使的则是牛仙客。原因很简单,因为牛仙客出身河陇,又是从底层小吏一步步爬上来的,在河陇之地呆了整整二十年。所以,我也不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