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明末之铁血辽东 > 第102章 祖大寿求援

第102章 祖大寿求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济尔哈朗派出两千名伪装部队,乔装改扮身穿金黄死秋衣秋裤,手持弯刀,日夜潜伏在麦田里,待明军收麦子之时全部斩杀,而后烧毁麦田不得有误。

其实这也是皇太极给祖大寿一个下马威,目的只有一个收复你祖大寿以及辽西一带地盘,看来这位大清国的奠基人为了拥有祖大寿也是煞费苦心呢!

祖大寿被气回锦州城,心里七上八下的,自己合计着:“怎么最近老是不顺当呢,唉!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真特么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放个屁都砸脚后跟,要不找人破破。这还好说,最关键的是过冬的小麦和草料泡汤了,军兵吃什么,马儿吃什么,如果粮食断了,那军心可就涣散,不好开展下一步工作啊!”祖大寿可深知挨饿是什么味道,当年在大凌河被困几个月,眼睛饿蓝的都,饿得吃死人肉,你说厉害不厉害。看来还是先把宁远至山海关一带的小麦收完再说吧!最起码能够解决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另外,还得想中央求援,叫崇祯小儿给我发点粮食过冬,对,就是这个主意。

祖大寿写了奏章,派亲信之人送往北京城。

那么最近一直没表崇祯皇帝,他还好吗?嘿嘿,一点都不好,怎么回事?

崇祯皇帝真是个倒霉蛋,一继位就接过一个破烂不堪的大明王朝,不仅内忧外患,而且连年大旱,或是洪水齐天,瘟疫爆发。

?史料记载;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一部叫《汉南续郡志》里提到说;“崇祯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闯王”李自成。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把原本就破败不堪的大明朝搅乱的东到西歪,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皇帝是好皇帝,可事情办得每一样出彩的。

而崇祯对于辽东一事与群臣意见不统一,出现分歧。有的大臣劝说崇祯别再往辽东那里投资了,根本就没有在投资的必要了,放弃祖大寿,放弃关宁锦为上策,只要把山海关守好了,任他千军万马的后金也不足为虑。

可崇祯不但不答应,还把提意见的官员给杀了,看你厉害还是我厉害。以后一提到辽东两个字,没有一位大臣敢吱声的,怕杀头。这与他的性格有着直接关系。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使得明明有利于好的地方反倒被整黄了。

那么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朱由检求治心切。

虽然明思宗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不过崇祯未认识到这一点,一天天的还我行我素,自己认为好那就来,管他那个去了,崇祯十三年的大明朝离土崩瓦解就要不远了。

这一天上朝,有人拿过辽东总兵祖大寿发来的本章,请皇上过目。

崇祯接过本章一看本章,愤怒的他如同涨满河槽的洪水,突然崩开了堤口,咆哮着,势不可挡破口大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