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暖暖该睡觉了,明天还要进学堂呢!”房嫂子突然进来,跟齐王打过招呼,拉着很不情愿的暖暖去了西跨院。
“殿下,这几个线路您觉得选哪一个最好?”齐王拿着初步预定的几条铁路线,进了皇宫,想早朝前跟宁宗商量一番。宁宗倒也干脆,直接说道:“皇兄,这个老弟可是不精通,还是您拿主意好了!”齐王一阵晕倒,心里话:白费力气了。但是为了让宁宗不出丑,也省得别人说自己专断,还是把几条线路的优劣大略说了一遍,宁宗听得倒也仔细,最后还是那句话:您说哪条就哪条!无奈之下,齐王只好暂定了东线,也就是从京师到海边津门的短线。
“陛下,齐王殿下,臣以为不妥!”计划一出来,众文武震惊过后,顿时一番议论,几乎是不太相信的样子。当然也有比较开化,而且风闻齐王发明了一众很厉害的武器,可以自行转动,并且能带动大车箱子的什么鸡。所以开口道:“既然那火车很是笨重,在京师这片还好说,但是一旦进入东部通州等地,那还不陷到泥浆里去!所以臣以为这条线路不妥。”
齐王一听,这大臣着调,急忙问身边太监这青年官员的名字,太监愣了一会,很快想了起来,此人叫刘基,字伯温,元统元年进士,被江浙行省举荐为科考官员,后来被朝廷大臣赏识,进了考试院作为主考官的。急忙点头说道:“很有见地,本王也注意到了,而且曾经走过两次那段线路。但是长远来看,这路是必须要修的,倒不如趁此机会,早下手,因为那里可是京师唯一的便捷的出海口。”
“既然王爷主意已定,下官也没有好说的。不过,既然是试验性质,何必冒风险,倒不如选个稳妥的线路,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做长远规划!”
“臣附议!”太平丞相马上赞同。也有几个大臣表示稳妥点好,齐王也有了退步的想法,因为时间最宝贵,他可不愿意为了这些实验性东西耽搁的太久。等大臣们争议一番,他才慢慢说道:“各有利弊!”接着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请大家做最后抉择。
还是这青年刘伯温,慷慨陈词道:“这要看齐王是打算做实验,还是想一劳永逸。实验的话,选个好的路基为佳;长远着想自然要通盘考虑,或者正如王爷说的:战略需要就要考虑的远一些,也可以免了重复建设的浪费。”
这小子说到了点子上,是他帮自己下定了决心。齐王点头赞赏道:“好,一是战略,二是免得浪费,咱们就暂定京津线,当然,还需请陛下定夺!”
经过齐王直接推荐,年轻官员刘伯温就成了工部侍郎,并协助齐王进行京津线的施工建设。这举措本来就引起了大家议论和关注,加上这年轻官员直接升为了工部侍郎,更加让那些青年人受到了鼓舞。刘伯温也不负齐王重用,很快就从工部选了一个精干班子,当天就开赴“前线”进行勘探,并自此日期吃住在了工地上,一呆就是一年多。
看官大约也对这名字很熟悉,这刘伯温的确就是那个被称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着名人物。
原本历史上这刘伯温在年轻时期的官途上可是极端不顺。高中进士之后,先是被授予了一个县丞的八品官,但是因为正直有才,独具一格,结果遭到上官嫉恨,愤而辞职隐修并结交了不少文人雅士,各方面泰斗人物。又据说曾得到天机之书,个人能力更加出众。后来两次被朝廷启用,两次因为受到排挤打击而愤而辞职,最后于元朝末年被朱元璋请到了应天府,就此成就了一生威名,并且泽披后代。
尽管齐王并非熟读史书,但是对于这些名人却很是有记忆,只是不确定此人是否和元历史上的真人相符,既然相符,又是如何成了朱大大的首席谋士,而帮助大明,灭掉大元朝的?尽管搞不明白,齐王却是下定决心,要把这牛人带在身侧,牢牢控制,千万不可流至于野,否则可是极大损失。
“王爷,这是初步勘探结果,请您过目并斧正!”一周之后,天气依然寒冷,就在如此状况之下,刘伯温团队还是如期拿出了初步勘探的精准数据,的确让齐王等人震惊不已,有官员甚至非议为“草率应付”。齐王却有直接认识,因为多数数据他还是能看出来是符合实际的,绝非应付能够得来的,必须经过实地考察才行。更何况,他可是早就了解了这青年官员的事迹:吃住在各段工地上!因此,夸奖一番之后,与对方开始了更加细致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