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山河血 > 445.第445章 51区

445.第445章 51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伴随着一阵轰鸣声,位于山腹中的“北方风洞试验场”再一次开始进行吹风试验,在风洞内一架飞机模型正在进行着吹风试验,置架上的飞机模型并不是单发飞机,而是一架双发大型飞机,而在一旁的试验记录上则清楚的标明着“试H-1第35次吹风试验”。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冯桂连带领航空研究所以及理工学院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转战在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绘制曲线、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中。在短短的一个月中时间里,他们即为选定气动布局方案,他们完成了两轮试验,如此快的速度也许在全世界的飞机研制中尚属首次。

或许这一方面固然得益于通过特殊渠道偷回来的那架“G3M”带来启示,也与其过去扎实的基础研究有关,但正是有了数十次的风洞试验,有了数千个气动力数据的分析处理,正是冯桂连等人无数次面对试验曲线苦思冥想,无数次设计图纸到深夜,才有新式气动布局方案的一举成功。

“H-1采用层流机翼,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飞行速度,根据计算,如果其速度能够达到500公里,那么就足以摆脱已知的各型日本驱逐机!”

面对来访的专员,冯桂连解释道。

“你的意思是利用速度摆脱战……驱逐机?”

因为时代的关系,虽说管明棠将驱逐机称为“战斗机”,但是在航空研究所内,他们还是习惯性的称其为“驱逐机”。

“是的,先生,在第三次翼形试验结束后,我们利用“特1机”进行了空中机翼试验,在不增加动力的情况下,通过更换机翼使“特1机”最快375公里提升至410公里,而通过更换国产发动机,其速度则提升至467公里,“特1机”机首、机身、机尾的气动设计,并不符合高速机的要求,而新机的气动布局经过多次优化……”

在冯桂连的讲解中,管明棠只能不时的点着头,对于航空他完全是一个外行,尽管“试H-1项目”或者说“试1快速客机项目”是由他提出的,但是在专家面前,他并没有多少发言的权力,不过虽是如此,他依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依然高速摆脱敌机,这在短期固然是可取的,但是在轰炸机速度提高的同时,战斗机的速度同样也在提高,而相比于战斗机,轰炸机的速度增加总是有限的……嗯……”

在沉默中,管明棠看了一下手中的技术资料,这是航空研究所在自己提出的基本要求上,制定出的细节规划。

“最大时速大于500公里、飞行高度大于10000米,最大载弹量2000公斤,载弹1000公斤航程大于4800公里……”

无疑单从纸面技术指标上来说,“试H-1”这个集中了航空研究所所有的技术力量研发的远程轰炸机,或许载弹量不大,但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出类拔萃的,甚至可以说是超一流水平的轰炸机,而且其内在技术含量亦远高于同时代,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恐怕就是“凤凰光学”已经开始试制的“I型光学轰炸瞄准仪”而其是参考前苏联ОПБ-18光学瞄准仪的图纸制造,那是由2000多个精密零件装配而成的精密轰炸瞄准仪。玻璃钢自封闭油箱、高强度防弹装甲……无一例外的但凡是在“试二四-2”上采用的先进的材料工艺都将全部应用于“试H-1”,或许这是第一次,中国航空技术通过“材料学上的先进”弥补设计、发动机等方面的不足。

不过相应的,在另一方面,或许是“试二四-2”的成功,使得他们变得太过自信,以至于在设计“试H-1”时,为了追求高速,甚至轰炸机不可能完全具备的“机动性”,他们甚至没有设计机身、机腹、机顶机枪,只有机首与机尾机枪。

“所以呢,轰炸机仍然不能离开自身强大火力防护,因此,我们不仅不应该削弱飞机的火力,反而应该增强……”

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管明棠的脑海中浮现出二战时期英美联合轰炸机部队在德国上空时,空中堡垒密集的火力网,那种密集的火力网对于任何战斗机部队而言,都等同于恶梦。

“但是……”

眉头微微一皱,虽说心知先生说的很有道理,可冯桂连却知道,增加几挺机枪看似简单,实际上极为复杂,在增加机枪的同时,同样需要增加操作人员,而这甚至意味着整个设计都需要推倒重来。

“先生,在最初设计时,我们就考虑过飞机的火力问题,但防御火力、速度、防护、载弹量、航程,轰炸机的设计是一个整体,对于轰炸机而言,其性能排序应是载弹量、航程、速度、防护以及火力,我们会考虑您的这个建议,但是……”

“……但是我们并不希望出现过多的干预技术研究的情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