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末日反攻 > 第440章 活到老,学到老

第440章 活到老,学到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汉族,春秋时吴地常熟人。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唐以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今虞山镇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东岭有言子墓,学前街有言子专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据《论语》《礼记》等书记载,言偃在孔子处学习十分勤奋,遇到疑难问题常向孔子请教;孔子也视言偃为他所满意的及门弟子之一,曾向言偃描绘过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的美境。一次,言偃陪孔子参加腊祭(十二月时猎禽兽岁终祭先祖的一种活动),祭祀仪式结束后,两人走到宗庙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孔子仰天长叹。言偃觉得十分奇怪,就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孔子说:我没有赶上大道实行的时代和三代(夏、商、周)英明人主当政的时代,可心里总是很向往啊!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向言偃描述了"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的景象。这在言偃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在鲁国当武城宰相时,遵照师训,以礼乐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绩。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了处处有弦歌之声,于是微笑着对迎接他的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意为治理这个地方还用得着小题大做,以礼乐来教育吗。言偃恭敬地回答说:以前老师曾教导我,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啊!学生的回答使老师十分满意。孔子对随同他一起来的学生说,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话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罢了。这说明言偃对孔子的思想,不仅能深刻理解,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接着,孔子又问言偃道:你在这里得到什么人才没有?言偃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言下之意是此人行为端正,不对上司拍马奉承,是可以重用的一个人才。这说明言偃很能识别人才,当了官以后,不是专喜听恭维话的。

言偃死

言偃立像

后得到后人的崇敬,累世不绝。唐代开元八年(720年)他被列为十哲之列进入孔庙而受到人们的祭祀。十九年以后,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他被迫封为号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被封为丹阳公。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被封为吴公。元代大德年间,被封为吴国公。明嘉靖年间,被封为先贤言子。清代承袭明代的封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言偃后裔中设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贤。清代几个皇帝南巡,先后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墓致祭,并赠送御笔题的匾额。

墓地

言偃墓位于虞山东麓,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墓系一高大的封土堆,现在所存的基道由三座牌坊和一个石亭组成。第一座牌坊面临北门大街,上书"言子墓道"四个大字。入内有"影娥池",上架石拱桥一文学桥。过桥拾级而上是半山亭,亭内有匾,上有康熙题词"文开吴会"(吴郡与会稽郡)。再上行数十步为三道牌坊,横额石刻"南方夫子"四个大字。言子墓就在坊后。墓的附属建筑有罗城、祭台、飨堂等。墓道始建年月已无考,据文献记载,在汉武帝时,言偃的十七世孙言成大始修缮祖墓。至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常熟县令王明令昭示保护言子墓,后经历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迹

言偃墓

古迹,常熟城内还有数处。如东言子巷有言子故居,房屋为清代后期修建。第三进场上有《言子故宅记》石刻,第四进有言子像、碑亭。故居中还有墨井一口,又名言公井,它是宅中仅存的言子遗迹,已历二千多年。井旁有湖石一块,上刻隶书"墨井"两字。据载,井原深十丈,阔三丈,水黑而味甘,但今天已同普通水井无异。井旁原有洗衣石一块,周三尺,但已不知所终。东言子巷口有言子桥和文学桥。学前街文庙东侧有言子专祠,现已修葺一新。大东门外有言港桥。城南五公里处州塘桥东岸有言子故里碑亭,亭广一丈三尺余。亭内有"邑里崇名迹",东南钟大贤"石刻对联。上述这些古迹,今天尚能看到。还有的古迹则仅留遗迹了。它们是:书院弄有文学书院(后改名虞山书院)。据载,书院颇具规模,中有学道堂,西有言子祠、弦歌楼,西北为射圃,前为渊源池、知津桥等;河东街原有言氏家庙。内有门楼、正殿,弦歌楼,并有专门收藏祭器、遗书的后楼;南门大街有言子阙里坊。这些古迹,我们今天只能从文监察院记载或图画中想象当年的情形了。

言子的言行散见于《论语》、《孟子》、《礼记》、

《史记》等。宋代邑令王?辑《言子》二卷,后失传。明代侯先春辑《文学录》,邑令耿桔为之作注,但并未付印。至清代,言偃后裔言如泗搜讨遗佚,编纂成《文学录》三卷。今有木刻本流传于。

影响

言偃为上海市奉贤区所崇尚,以为是其故乡,奉贤的得名就是来自言偃。据说二千言偃古迹

年前的先秦时期,被后世尊为圣贤的孔子办学兴儒,其弟子言偃学成后,辞官归学。相传公元前444年,言偃来到东海之滨开设学馆,不但教授弟子学文习字,更以儒学的礼仪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导下,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为“贤人”。为纪念这位毕生致力于传学兴礼的贤人,后人将县名取为“奉贤”,建造了“言子祠”,以表达怀念之情,更彰显后人以言偃为楷模,崇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民风。

卜商(公元前507年-公元前?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汉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后来到魏国西河进学。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传授下来。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象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人物生平

卜商,孔门十哲(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七十二贤之一,称卜子。天命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始祖。李悝、吴起、商鞅都是他的弟子。依《史记》“少孔子四十四岁”推算,当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卒年不详。他到孔门受业,在孔子自卫返鲁(公元前484年)之后,所以在孔门诸弟子中,他的行辈较颜渊、仲由、端木赐等为后。家贫,学成后仕鲁为莒父宰(今莒县)。卜商在仕莒期间,将曾子讲堂扩大而成卜子书院(在今中医院处),是莒地建立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书院。

孔子殁后(公元前479年),居西河为教授。魏文侯尝师事之。晚年,因哭子丧明,为曾子所责。孔门弟子之有著作传世者,以子夏为最多。相传《论语》为子夏与仲弓合撰。《毛诗》传自子夏,《诗序》即为子夏作,《仪礼·丧服篇》亦传自子夏。《易传》一卷,亦子夏所撰。汉人徐防又有“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之说,更可见他在孔门诸子中地位之重要。梁萧统曾将《诗序》编入他的纯文学的选集《文选》中,取中间论诗的起源及作用一段,自来文学家都视为千古之论而乐为称引。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河东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魏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卜子。”

家族世系

长支

卜子长支(嫡长子)家族世系:

1世卜商(字子夏,故又称卜子夏):长子卜芹、次子卜泮(巨野支祖)

2世卜芹

3世卜大本

4世卜元吉

5世卜号:长子卜日祥、次子卜日祯(卜式之祖)

6世卜日祥

7世卜君:长子卜赐福、次子卜赐祉、第三子卜赐禄、第四子卜赐瑞

8世卜赐福:长子卜应、次子卜选、第三子卜茂

9世卜应

10世卜志:长子卜美、次子卜经、第三子卜懿

11世卜美:长子卜潘、次子卜屏

12世卜潘:长子卜孝思(无后)、次子卜孝则

13世卜孝则

14世卜于远:长子卜继宗、次子卜继先

15世卜继宗:长子卜璋、次子卜机、第三子卜璜

16世卜璋

17世卜东也(一作“卜东”)

18世卜钦:长子卜震、次子卜坎、第三子卜乾

19世卜震:长子卜顺、次子卜巽、第三子卜任

20世卜顺

21世卜思

22世卜息习:长子卜贤、次子卜德

23世卜贤

24世卜斗成

25世卜宿:长子卜思敬、次子卜思义

26世卜思敬:长子卜洛汝(无后)、次子卜泾渭

27世卜泾渭

28世卜回:长子卜国传、次子卜国祯

29世卜国传:长子卜军、次子卜师

30世卜军

31世卜资

32世卜尔允:长子卜占魁、次子卜应魁

33世卜占魁

34世卜游:长子卜朝柱、次子卜朝树

35世卜朝柱:长子卜铨、次子卜监

36世卜铨:长子卜边、次子卜迩

37世卜边:长子卜五伦、次子卜建伦、第三子卜敦伦

38世卜五伦

39世卜浩然:长子卜屯、次子卜晋、第三子卜谦

40世卜屯

41世卜津

42世卜易有

43世卜现:长子卜登高、次子卜登魁

44世卜登高

45世卜两青

46世卜述:长子卜三聘、次子卜三仕

47世卜三聘

48世卜季

49世卜器

50世卜长春

51世卜照

52世卜立邦:长子卜坟、次子卜典[夏邑支祖]、第三子卜谟[夏邑支祖]

53世卜坟:长子卜彦才、次子卜彦忠

54世卜彦才:长子卜吉、次子卜志

54世卜彦忠:长子卜云、次子卜海(无后)

55世卜吉:长子卜从礼、次子卜从义、第三子卜良友

55世卜志:长子卜完、次子卜兰(无后)

55世卜从礼:生一子卜俊

55世卜云:生一子卜奉

56世卜俊:卜从礼之子,无后

56世卜从义:长子卜伦(无后)、次子卜聪[迁居沛邑卜家湾(今山东微山县)]、第三子卜臻(无后)

56世卜良友:长子卜仲(承接大宗谱)、次子卜盘、第三子卜清

56世卜完:长子卜宣(鱼台支祖)、次子卜抡、第三子卜升

56世卜奉:卜云之子

57世卜恺:卜奉之子

注释或因战乱,或因家族衰微,卜子长支世系至此失载。

次支

卜子次支(嫡次子)家族世系(巨野支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